查看原文
其他

Nostalgia,Memories以及家园

Dr. Wei SMILE建筑空间实验室 2023-03-13


我承认这个题目看上去即使没有很建筑学,也似乎会跟一些地理上的概念相关。Nostalgia被很多人理解为乡愁,或者思乡病,其实不然。思乡病的英文是homesickness,它表达的是一种相对纯粹的思念,对象是一个相对具体的位置。而nostalgia,我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翻译,尤其是当我们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就更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了。总之,我要很遗憾地说,这篇文章不会有太多篇幅谈到建筑学本身。但我觉得它对我们探索和深化自己的作品的过程,尤其是当我们一直强调,用作品讲一个故事时,到底是要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是有意义的。

题目中的三个单词,几乎是我近年来一直在研究的内容。我更痴迷于过去而不是未来,因为过去有迹可循,而且未来隐藏在过去的规律之中。在具体讨论nostalgia的定义(这会是非常恼人的一部分)之前,我想先谈一下记忆(memory)。这个词的解释,我比较喜欢参考法国历史学家Pierre Nora的版本。他说过去就过去了,没法再回来,而记忆是我们对抗这种不可逆的线性时间的方法。我喜欢这种说法,因为他把记忆描述得像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工具,是我们在时间流逝的绝望中做出的一点无力而又令人感动的尝试。记忆,在这里,是对历史消逝这一事实的些许安慰。当然,关于这里所说的线性时间是否合理,又是另一场讨论了。
Nostalgia,通常被简单理解成对某个时间或者对某个地方的怀念。它当然是跟记忆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怀念的内容一定是某种形式的记忆。但是,学界对它的具体定义一直争论不休。首先,有人说nostalgia怀念的是个人经历,有人说是集体经历(这个时候的memory就是collective memory)。比如,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可能会痴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甚至会“怀念”那时的生活,这显然是从自身记忆以外的各种资料整合而成的一种加工后的记忆。但是有人认为,只有个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成为nostalgia的素材。小时候家门口的马路,中学校园里的一棵树,只有怀念这些才是真的nostalgia。然而,即使在持后种观点的学者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分歧。有的认为人类怀念的自身经历会集中在某个特定年龄段,比如青春期;而有人说这些记忆会均匀散布在整个人生中;有人说这些回忆是基本真实的,有人觉得跟nostalgia有关的回忆通常都会被扭曲和美化,从而削减了回忆的意义。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nostalgia产生的时间,往往是一个人对现状多少有些不满或者失望的时候。再结合我们之前讲的Pierre Nora对记忆的阐释,我们可以说,其实这个词定义上的细节并不重要,或者说它可以包含很多种情况。只要这种情绪,是怀念某一段(或真或假)的记忆,并且对现实有所安慰,体现出对时间流逝微妙的抗衡感,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作nostalgia。

所以,nostalgia最开始在医学界出现的时候,是被列为忧郁症的一种,虽然现在看荒唐至极,但是在明白了它的多变性和产生原因以后,倒是也可以理解。我个人还是认为nostalgic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哪怕是在那一瞬间,是情绪消沉的。

Nostalgia的本质是一种想念,但是这种想念并不需要真实,不需要只属于个人,也不需要被局限在某个时间。我甚至可以想念一条童话里树林里的路,天空中有飞鸟。它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有矛盾,有的人想回到童年,有的人想逃离到成年之后;它也可以自相矛盾,一个人想在法国的海边,但是也想在缅甸的寺庙。它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想念一段被过去暗示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好的建筑设计都是一定程度nostalgia的体现,因为它们都基于某一段集体记忆,都是可以改善某些令人不安的现状,并且都有安抚人心的功效,哪怕是在图纸上。也正是因为nostalgia是被对现实或多或少的不满激发的,大多数建筑师时常有着忿忿不平或者至少嘀嘀咕咕的心境。话说回来,其实nostalgia也可以等同于homesickness,只不过这个时候的home,这个家园,是一种我们所怀念的,未必是地理意义的家园,或者可以说,这个是“精神家园”。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一直觉得,建筑师的本质是设计出一部分人的home。它不是传统意义的家,而是一个可以让人在某个时刻,那一瞬间,突然想起那里的思绪的落脚点,而这种思绪可以在那一刻抚平心中的不满与波澜。


我从2017年开始跟一些建筑学、哲学、心理学领域的学者讨论关于nostalgia和memory的议题。在读了Oliver Sacks的几本著作之后,开始对记忆以及相关的病症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包括我在自己的博士研究中,也一直在持续探讨媒体建筑和人机交互带来的后续情绪和记忆上的影响。这几年更像是一个重新认知自我和自省的过程。我开始理解自己的思绪,整理自己的记忆。这一段仿佛修行一般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

当然,和周围人担心的不同,我并没有执着地沉浸在过去。终究,它和忧郁症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Nostalgia于我来讲是一种珍重,包涵着我再也回不去的时空。它是排解的工具,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是休憩的圣地,是水,是养分,是喜怒哀乐,也是和平。


- 作者介绍 -

卫丁伊

Ucl建筑学博士在读,Archiford事务所合伙人,跨越正统建筑到媒体建筑,从事建筑相关行为学分析研究,擅长于建筑设计、交互设计、人机互动理论。
©卫丁伊





Archiford拥有多位毕业于海外名校、经验丰富的欧洲注册建筑师,常年接洽国内外建筑项目设计咨询、建筑项目可视化、室内设计、老旧建筑改造、参数化设计方案等业务。目前为止,公司在芬兰、意大利、英国以及中国大陆均有项目。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Archiford的建筑师们共同形成了鲜明的设计风格及高效的设计方法,客户对方案的功能性、前沿性、实用性、美观性均有好评。


Archiford设计师主页

HYGGE设计师档案

对话合伙人钟喜明 | “去他X的空想”

对话设计师Jason | “成为你自己作品集的主人”

对话设计师Yifang | 我和贝聿铭“一起工作”

对话设计师Xiaohan | “建筑从来都不是一个物质形式”

对话设计师Echo | 关于建筑和抑郁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讨论

对话设计师Qifeng | “建筑方案对社会议题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对话设计师Echo | 关于建筑和抑郁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讨论

对话设计师Zhang | “让设计的每一阶段都有图可证,有法可依”

对话设计师Bao | 建筑师还要学金融?!

设计师刘胜禹专栏 | 一路向北(一):米开朗基罗的Pietà

设计师项目研究 | The Urban Shed: Waterloo孵化器与社区中心



Contact Us

建筑事务所业务合作 请联系钟先生

+39 3273829260

zhongximing@hygge-ar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